据媒体17日报道,意大利执政联盟领导人已就2019年预算案修改问题达成一致,同意将原来预算案中2.4%的赤字率调低至2%附近,缩小与欧盟要求目标的差距,以避免欧盟因其赤字超标对其可能作出的惩罚。
历经重重困难和多方协商,意大利政府的“降赤字”举动终于接近落地,但这个修改版的预算案能否得到欧盟认同还存在着问号。同时,随着欧洲央行退出量化宽松、结束“购债计划”,作为高负债和低增长结合体的意大利,将更加暴露于高风险之中。
“降赤字”一路艰难
媒体17日援引意大利政府官员的消息称,意大利政府内部当地时间16日已就2019年预算案的赤字率达成了一个一致的目标,即将赤字率下调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4%,比之前“僵持阶段”的2.4%的水平有所下降。意大利总理孔特或将在19日将此修订版预算案递交给欧盟。
向欧盟提交修订版预算案,按原有计划本该12日进行,从目前来看,该关键步骤至少拖延了一周。之所以出现拖延,主要是因为意大利政府内部就对调整赤字目标的幅度存在着分歧。此前据意大利媒体报道,孔特和财长特里亚推动赤字目标下降至2%附近,接近欧盟委员会愿意作出的让步;但执政联盟的两位领导人、副总理萨尔维尼和迪马约却拒绝将赤字目标降低至2.2%以下。
自10月意大利第一次提交2019年预算案被欧盟“史无前例地”驳回后,意大利与欧盟、意大利政府内部就“降赤字”等核心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11月,由于意大利执政联盟的强硬态度,坚称在财政支出上“没有商量的余地”,意大利第二次提交的预算案仍坚持2.4%的赤字率,不出意料地被欧盟二度驳回。而第二次驳回,欧盟祭出了一个颇具震慑力的大招,即意大利若不修改增量支出计划,欧盟将对其启动“超额赤字程序”(EDP),并可能开出数十亿欧元(1.1349, 0.0002, 0.02%)、占到意大利GDP0.2%-0.5%的巨额罚单。
有分析称,巨额罚单将会令本就增长放缓负债累累的意大利“雪上加霜”,给意大利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意大利政府为了避免罚单,态度开始松动并加紧了内部磋商及与欧盟谈判的脚步。此次政府内部就预算案修改达成的一致,没有改变民粹主义执政联盟承诺的养老金改革、更高的福利支出和退休年龄提前等举措,但相关预算支出可能减少,令降赤字操作成为可能。
欧盟能否通过仍存疑
虽然执政联盟领导人16日表示有信心和欧盟打破僵持、达成和解,但此修改版预算案能否成功闯关欧盟委员会目前还是个问号,因为欧盟曾经对其要求更低的赤字目标。
欧盟对其赤字率担忧的背后,是意大利债务的高企和经济增长的疲弱,让其成为一个高负债和低增长的结合体。自2007年以来,意大利债务规模呈逐年走高之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意大利的债务已达到2.3344万亿欧元。意大利债务占GDP之比已经达到132%,在欧元区仅次于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位列第二,远超欧盟设定的警戒水平。
令人担忧的是,在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其经济增长势头却十分疲弱。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意大利的增长前景远没有政府预计的那么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曾预测意大利2019年-2021年GDP增速分别为1%、0.9%、0.8%,均大幅度低于意大利财政部预测的数值。今年第三季度,意大利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是四年来第一次出现萎缩。
意大利政府此前曾寄希望于利用经济增长缓解债务问题,但经济的疲弱让这个希望难以站住脚。机构警示称,经济增长放缓、债券利差上升等情况,都会进一步增加意大利的债务负担,让其在负面冲击面前尤为脆弱。
此外,欧洲央行(ECB)13日在议息会议上确认12月底结束2.6万亿欧元的大规模债券购买计划,退出2015年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但在2019年夏天结束前保持利率不变,在货币正常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路透社称,欧洲央行的大规模债券购买计划主要目标是帮助欧盟成员国提高流动性,但其在这个措施上资源分配不均,对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债券购买量超标,挤出了对东欧一些国家债券的购买份额。因此路透社预测,随着欧洲债券购买计划的退出,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债券需求将首当其冲。
此次会议上,欧央行还对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发出警告,称意大利债券市场资本出逃的紧张局势若升级,可能影响到欧元区其他负债较高的国家,而且可能导致借款成本无序飙升。
若意大利的债务问题恶化,作为意大利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意大利银行业将普遍面临着压力。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信贷(UniCredit)的股价自4月的年内高点至今已经下跌约四成。
对意大利债务问题担忧的升温,让不少人猜测意大利会不会重蹈希腊覆辙,陷入“债务危机”。有分析指出,意大利的情况和希腊不能同日而语:希腊经济体量小,GDP仅占欧元区整个经济的2%;而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GDP占欧元区整个经济的15%。如果意大利陷入债务危机,其冲击不仅会损伤欧洲,还会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有市场研究机构甚至称,“意大利有能力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