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比例不断扩大,人民币在投融资、储备功能等方面的发展比较快,但相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体量和境外投资者需求,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大空间。”11月6日,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霍颖励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人民币助推跨境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主题论坛如是称。
霍颖励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将会进一步提升,对持有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预测,未来5-8年,人民币有潜力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但要把潜力转化成现实,还有一些工作要做,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市场进一步改革和开放。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进一步表示,当前中国正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加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防范汇率风险,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跨境贸易结算“生力军”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份额稳步提升。
“十年前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时,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使用几乎是空白,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结算中的规模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并接受人民币。”李成钢表示。
近日,央行发布的《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9.19万亿元,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22.3%,已连续七年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另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1.66%,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同时,已有6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人民币纳入全球资产负债表进行统一管理。11月6日,宜家贸易(中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雅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很早就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目前为止,每年中国境内企业与海外公司之间使用人民币进行的贸易结算额已经超过100亿元。
“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9年,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除了手续便捷,更帮助企业规避了汇率风险,实现了集团总部对于全球要做汇率风险集中化管控的需求。此外,宜家有大量中国的供应商,多是中小企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能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让它们不必因为汇率的波动而担忧,更好地致力于产品生产。”何雅隽称。
霍颖励介绍称,在上海设立总部的8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71家已经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其中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超过50%的有30多家企业,有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将与中国企业的业务往来全部改用人民币计价交易。
存量改革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不过与中国贸易和投资规模相比,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占比还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近十年努力,现在跨境使用中人民币比重达到30%左右,但是SWIFT数据显示国际使用占比只有2%的水平,相比美元40%以上、欧元30%以上、英镑大概10%的水平,人民币确实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发展。”霍颖励称。
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很多企业会有路径依赖,对外本能接受外币;其次在当前汇率波动形势下,企业更愿意接受美元等货币;再次人民币国际分布不太平衡,在东南亚地区接受程度较高,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量较少。
“非洲、中东等地占贸易很大一部分,但是其中大部分支付仍然是用美元定价的,有没有可能推进人民币在这个领域的使用,我们还不确定,但是这里的确有些工作可以做。” SWIFT亚太欧非区首席执行官AlainRaes称。
因此,巨大的市场空间需要改革加以释放。霍颖励称,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我们主要通过增量改革进行推进,经过近十年发展,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目前基本建立,之后更多要存量改革,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满足市场主体的合理需求。
11月6日,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存量改革应该是指现有政策框架内相关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从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三个方面考虑。比如投资方面,人民币在FDI和ODI的使用上升较快,说明市场需求较大,可以进一步提升便利性,巩固人民币在投资中的作用。
央行研究局副局长周诚君认为,首先应在贸易结算、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央行的宏观政策管理过程中,为本币制定更加优先的政策。其次从逻辑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一定是从早期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发展成国际投资储备货币,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交易货币,中央银行应该设计好、解决好投资交易的一系列安排。
再次,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比如开立账户时,填的表格是中文还是英文等,都会对汇兑企业开户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战略层面制定政策框架的同时,微观层面,要为市场主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操作问题,让微观层面真正便利化,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花工夫的。”周诚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