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险比中国的好吗?

聂方义

  中国寿险业不讲、不卖定期寿险,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抱怨公众保险意识淡薄、忌谈生死,所以为了迎合消费者喜好,寿险也就不谈死亡风险、多谈理财分红;二是缺乏利益驱动,例如无论保险公司或者是保险代理人卖一单定期寿险赚得钱可能远远没有卖一单理财保险赚得钱多。根据瑞士再保险《死亡风险保障:寿险的核心》一文介绍,即使在美国,定期寿险业也大多是通过代理人渠道“卖”得而不是消费者主动“买”得,可见,中国寿险业不讲、不卖定期寿险估计还是因为缺乏更大的利益驱动。


  但是从英美国寿险市场中的定期寿险占比相当显著这一点来看,无论是为了发挥社会保障功能,还是为了赚钱发财,其实都值得中国寿险业去更多地、更专业地宣传定期寿险,去开发更多、更便宜、更有效的应对早亡风险的定期寿险产品,去以更大的力度推销定期寿险产品。


  具体而言,我认为中国寿险业可以通过 “多讲、多卖、削价”三点来大力提高定期寿险的在中国市场中的可获得性。我相信这不仅可以切实地发挥人寿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也有助于树立整个行业的专业形象,对寿险公司的股东而言,长期来看其实也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首先是要“多讲”定期寿险。

  如前文所述,定期寿险是寿险行业的灵魂所在,宣传风险意识、保险知识,肯定就要谈定期寿险。社会保险意识越是淡薄、越是忌谈生死,就越是需要保险业多谈风险、多介绍保险。定期寿险是最简单、最核心的寿险产品,故而更应多讲。通过多讲定期寿险提升大众的风险意识,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健康、养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销售应该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非国家马里有一位有“用肥皂洗手博士”之称的女博士在TED大会上作过一个鼓励人们用肥皂洗手的动人演讲,她说“大公司和大品牌可以移风易俗,改变一些社会的陈规陋习”,并指出卖肥皂的公司早就开始鼓励人们更多地用肥皂洗手,而用肥皂洗手拯救了数以百万的儿童免于夭折。


  中国现在有这么多世界500强的保险公司,全球保险行业品牌价值第一的保险公司也在中国,这些大公司、大品牌应该也和卖肥皂的公司一样,具有“移风易俗”的责任和能力。如果最简单的定期寿险都不去讲、都不在公司网站上大力宣传,何谈为提升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出力?


  其次是要“多卖”定期寿险。

  我个人认为,寿险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全社会管理好死亡风险和长寿风险,一个不卖定期寿险产品的寿险业不可能有效地为社会管理好死亡尤其是早亡风险,故而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就中国目前的富裕程度而言,数以亿计的家庭没有财力和意愿去购买所谓的“理财保险”,如果寿险业不提供定期寿险产品、不卖定期寿险产品,那么这些家庭在死亡风险面前就只能“裸奔”,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此外,美国的定期寿险的市场份额长期稳定在五分之一左右,而美国的保险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它们卖定期寿险都是赚钱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最后是一定要“削价”。

  定期寿险的价格便宜、公允了才可能让更多的家庭负担得起转移早亡风险的价格,更大的客群反过来又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规模效益降低营运成本,进而可以进一步“削价”。中国保监会90年代末设立的2.5%的定价利息率上限对中国如此之高的定期寿险价格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绝不是全部责任。英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人均寿命及早亡概率有差别,但其差别也难以解释2至3倍的定期寿险价差。根据我的分析,中国保险公司为定期寿险“削价”的空间巨大,产品设计和定价上还可以有很多的创新和借鉴。


  行文至此,我们再问:“美国的保险比中国的好吗?”复杂的问题难有简单的答案。只是对于简单、有效、核心的定期寿险产品而言,在目前的阶段,根据市场上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或可得出结论:是的,美国的定期寿险产品比中国的要好很多。而这一点,对于中国寿险业的所有同仁而言,无论你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值得略作思考。


  这样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和回答“香港保险到底好在哪” 、“美国保险比中国的好吗”这样的大问题,从而为中国寿险业的下一步发展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