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趋势在香港保险市场的季度数据中得到了充分印证。2025 年第一季度,香港保险市场新单总保费达到 934 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 43%,仅一个季度的保费规模就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足见市场热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新单总保费增长的各类产品中,储蓄险成为绝对核心,贡献了近九成的新单保费。而撑起香港储蓄险保费增长的关键力量,正是来自内地的访客群体。
抛开收益不谈,财富管理的核心基石永远是安全性。许多朋友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把资金配置在香港,数十年后能否得到可靠保障?
事实上,香港凭借完善的制度设计与明确的法律规范,为保险资产筑起了多重安全防线。
安全底盘:四道 “防护网” 筑牢资产屏障
1. 法律 “铁布衫”:接轨国际的制度保障
2023年7月,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2023年保险业(修订)条例草案》,并于 2024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风险为本的资本制度(RBC)。这一修订旨在升级香港保险业监管框架,使其与国际保险规管标准全面对齐。用官方表述来说,新规 “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核心地位”,从法律层面为保险契约的履行提供了刚性保障。
2. 监管 “金刚罩”:严苛到细节的全程把控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IA)作为行业 “守门人”,对保险公司实施着近乎苛刻的监管标准。其核心要求之一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必须维持在 200% 以上—— 这一数值远超常规监管底线,确保保险公司在任何市场波动下都有充足资金应对理赔需求,从根源上降低兑付风险。
3. 破产 “保护网”:保单持有人的终极兜底
即便极端情况下保险公司出现经营危机,香港的 “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PPS)” 也会启动行业兜底机制。根据《保险业条例》第 45 条规定,保险公司不得擅自清盘,且清盘申请必须经保监局审核并允许其参与听证。这意味着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在司法程序中能得到充分维护,PPS 计划将为符合条件的保单提供高额保障,成为资产安全的最后防线。
4. 财富 “隔离墙”:定向传承的法律优势
对于高净值家庭而言,香港保险在资产隔离与传承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在香港法律框架下,指定受益人的人寿保单资产可有效规避债务纠纷、婚姻变动等潜在风险,实现财富的定向传递、私密传承与高效分配,这也是众多高净值人群选择香港保险的重要原因。
这四道 “防护网” 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香港保险坚不可摧的安全基石。
收益逻辑:高预期背后的三重支撑
聊完安全,再看市场关注的 “收益” 话题。香港储蓄分红险为何能给出年化复利高达6.5%的预期?这并非计划书上的 “画饼”,而是基于清晰的投资逻辑与制度约束。
1. 全球投资 “朋友圈”:更广阔的收益空间
与内地保险资金主要投向境内资产不同,香港保险公司依托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可将保费配置于全球市场 —— 从美国科技巨头股票、欧洲公用事业债券,到亚洲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更广阔的投资版图意味着更丰富的收益来源,有机会捕捉全球市场的优质资产回报。
2. 美元资产 “压舱石”:对冲单一货币风险
香港保险多以港币(与美元挂钩)或美元计价,持有这类保单本质上是完成了家庭资产的币种多元化配置。在汇率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美元资产能起到 “压舱石” 作用,降低单一货币体系下的财富缩水风险,为资产稳定性添砖加瓦。
3. 分红实现率 “成绩单”:用数据兑现承诺
产品与费率:充分竞争下的双重红利
香港保险市场的另一大吸引力,源于其高度开放的充分竞争环境。全球顶尖保险巨头纷纷在此布局,为争夺客户资源各展所长,最终形成了 “产品更优、费率更低” 的市场格局,让消费者直接受益。
保障范围更广更灵活
以重疾险为例,香港产品不仅覆盖的病种数量更多,对早期疾病、轻症的定义也更为宽松,部分产品还包含多次赔付、疾病进展保障等灵活条款,能更全面地匹配不同人生阶段的风险需求。
理赔服务突破地域限制
依托国际化服务网络,香港保险实现了全球通赔服务。无论投保人在世界哪个角落生活、工作,只要符合保单条款约定,就能便捷申请理赔,彻底打破了地域对保险服务的限制。
费率优势源于精算基础
基于香港更长的人均预期寿命、更成熟的医疗健康体系,保险公司在精算定价时具备先天优势。同等保额下,尤其是重疾险和寿险产品,香港保单的保费往往更低,长期来看能为投保人节省不少支出成本。
从法律保障构建的安全壁垒,到全球投资支撑的合规收益预期,再到充分竞争催生的产品与费率优势,香港保险市场的持续升温并非偶然。它本质上是国际金融中心制度红利、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与精细化风险保障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因如此,香港才能成为众多内地投资者在财富管理道路上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