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成最大收益者
香港保险业自18世纪4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180多年,是本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也是奠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四大支柱之一。
内地居民赴港购险的潮流始于2010年。数据显示,2013-2016年,香港内地客户投保人数逐年递增,新单保费分别达149亿、244亿、316亿和727亿港元。其中2016年达到峰值,内地客户新单保费占当年全港保费40%左右。
随后2017-2019年,内地客户新单保费基本稳定在450-500亿港元左右,直到2020年疫情发生后,内地客户新单保费断岸式"缩水"2020年、2021年内地客户新单保费分别为68亿和6.88亿港元,不及高峰期零头。
今年2月初,两地宣布通关,在内地居民"报复性"赴港旅游热潮带动下,内地客户压抑了三年的港险需求再次爆发,资金沉淀超过千亿港元,港险有望成为通关后最大受益者。
根据瑞银分析师预计,在2024年前,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将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受高净值客户的青睐
过去十年,中国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高净值人群进一步扩充,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养老、教育和财富传承等。
尤其最近几年,疫情、战争及各种天灾人祸集中爆发,消费者对健康、公共危机和经济危机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防范风险、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等需求持续释放。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源于风险意识觉醒,但在内地互联网保险非常发达的今天,内地客户仍不辞辛苦赴港投保,显然是更看重香港保险背后潜在的巨大优势。
与内地3%-3.5%,几乎不可能超过4%的保险收益率相比,香港储蓄型或理财型保险分红预期收益率普遍可以达到6%,有的甚至超过7%,这是港险最核心的优势。
高分红、高收益与香港保险独特的资产配置方式有关。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财富管理服务枢纽,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法治环境和全球资产配置等优势,香港保险投遍全球,可以投资最好的国家债券、企业债券,成熟发达国家股市和基金等。资金大、渠道广、分散投资波动低,以此获得更高收益。
而内地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监管比较严格,更侧重于安全性,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保单贷款及部分不动产等,收益率相对比较低。
多功能保单收获众多复购者
香港保险很多优势,比如多币种计价,无限次更改受保人,以及信托功能是大多数投保人非常看重的。
包括隔离债务风险,阻断债权人对保单现金价值的追偿,以及在隐私保护、税务规划、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等方面,比如大额保单信托这类产品,能够按照客户意愿进行最优设计,更充分、个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相比家族信托的高门槛,保险信托门槛相对较低,受到越来越多内地高净值人群青睐,很多早年买过香港保险的老客户还选择了重购。
打“飞的”赴港投保
“去年队友就开始研究香港保险,作为今年‘To Do List’的一项重要日程,我们在今年2月份打飞的去香港买了保险。”谈到自己赴港投保的经历,今年刚生了宝宝的阿韵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主要是想保障自己未来养老,甚至保障到未来孩子的养老。毕竟,香港储蓄险就等于让你强制储蓄,未来5年、10年都不要动用它,越到后面它的价值就越高。”
作为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位于尖沙咀的海港城也是众多香港保险公司的聚集地。
在这里,和阿韵一样赴港投保的人还有很多。一位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自从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后,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满街的普通话,看到满街的内地人,不少内地来港游客选择来这里配置港元保单和美元保单。
有业内人士戏言,港险是2023年赴港四件套之一,其他三件分别是港户、HPV和复必泰疫苗。
其实,内地人对港险的偏爱由来以久。
2016年,正赶上内地居民财富爆发,许多香港保险代理人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内地投保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披露的数据,当年内地访客贡献的新增保费规模较上年增加410亿港元,而对人寿保单贡献的规模更是超过700亿港元,占香港保险业个人业务的四成。
但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香港保险业来自内地保费业务出现大幅下降。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仅为7亿港元,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这一数字为434亿港元。
不过,压抑三年的投保需求有望复苏。
瑞银在通关前对1000名内地居民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显示,47%的受访人有意购买境外保险,约2/3居民考虑在通关一年内投保。瑞银表示,内地对境外保险需求强劲,2024年内地人赴港投保金额或可回到疫情前高峰。
此外,政策层面也传来利好。
去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策略蓝图》,其中提到“正争取于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人士提供各类支援”,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实现连接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的可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