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量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其中,粤港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成为市场焦点。
2月24日,据香港信报报道,对于《纲要》所提出的扩大粤港跨境投资产品,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刘怡翔表示,两地正商讨“理财通”(与腾讯“理财通”无关),即互相买卖对方的理财投资产品,预计2022年前有成果。消息指,未来内地居民有望通过内地银行开户,账户拥有人可以用人民币或外币直接投资海外金融产品,包括股票、债券、纸黄金等。投资完成后,相应的本金和收益将换回人民币,资金在境内开户行账户提取,整个跨境资金的流动管理采取封闭式循环模式管理。
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渠道
关于如何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纲要》提出: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完善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两地理财通预计2022年前有成果
对于扩大粤港跨境投资产品,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刘怡翔表示,两地正商讨“理财通”,即互相买卖对方的理财投资产品,预计2022年前有成果。
刘怡翔表示,类别方面,希望可阔一点,有些是基本产品,有些是衍生工具,或是基金、ETF等。
他指出,大湾区为何如此重要?因大湾区有7000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是1.5万亿美元,差不多等同一个澳洲大的经济体,全球差不多排第13,所以这个市场很重要。
他表示,香港及内地在大湾区的领域中合作,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风险管理这四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此前《纲要》出台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称,香港金融监管当局正与内地相关部门探讨在大湾区内先行先试跨境“理财通”计划,以满足区内居民快速增长的跨境理财服务需求。这将是继股票通、债券通之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另一项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
据透露,根据“理财通”安排,内地居民通过内地银行在香港开户,帐户拥有人以人民币直接或换成外币进行投资海外金融产品,包括股票、债券、纸黄金等,完成投资后只能换回人民币现金,境内资金只在境内提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将参考股票通的做法,资金封闭式循环管理。
按照类似安排,香港居民亦可以在内地银行开设理财账户,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投资内地的金融产品,实现资金双向流动,可以对个人投资者设定一定的资产要求,以及年度跨境理财额度,“随着内地投资者对资产多元化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大湾区内试行理财通可以突破现有资本账户管制的问题。”
证券时报此前报道称,酝酿中的“理财通”与数年前呼声极高但最终未落地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的基本模式极为相似。二者的不同点之一在于投资范围,目前来看“理财通”投资标的仅限于金融产品,而当年QDII2模式下,境外金融产品只是三大类标的中的一类。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投资方向。如果政策只在“理财通”框架下放开境内居民直接投资境外金融产品,那就是“迷你版”QDII2,而《规划》中的完整表述是“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这意味着新的政策框架中还将探索放开境外居民直接投资境内金融产品,比当年单一方向的QDII2内涵更加丰富。
股票通、债券通推动两地互联互通
在两地的金融互联互通方面,早年已推出过股票通、债券通。
2月22日,港交所旗下债券通公司刚刚推出债券通一级市场信息平台。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出席上线仪式时表示,债券通自开通以来一直稳步往前走,规模亦在扩大。交易量首年由每日10-20亿元,增至去年接近30-40亿元,今年1月更增至60亿元、甚至70亿元。不到两年已有600多个国际机构透过债券通初次参与国内债券市场。
香港证监会市场监察部执行董事雷祺光表示,待时机成熟、各方面因素配合下,相信可推动债券通下的南向通推出,强调推出时机由内地部门决定,现时未有时间表。对于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他指出各方面仍要仔细研究,会关注金融发展等方面细节。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副主管王卫认为,债券通有望大扩容,未来“北向通”从资金流入量、品类到风险对冲工具都会继续扩大,甚至离岸投资者可以通过“北向通”来更多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项目;“南向通”估计会以逐步开放的形式推进,内地投资者可以参与中资美元债等离岸债券品种的投资。
此外,沪深港通在连接两地股市层面将发挥更大功能。早前在深港通推出时,两地证监会原则同意将共同研究合作推出其他金融产品,并已就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的投资标的达成共识。当前,众多外资机构认为QFII和沪深港通是互补且重要的投资A股的工具。
2015年7月,大陆与香港两地正式开展基金互认。3年多来,已有近20只北上互认基金获批。王卫表示,在沪深港通、债券通的基础上,未来还将有更多资金、资本进一步互联互通,包括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新股通”、“大宗商品通”以及“ETF通”。同时,大湾区内企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便利度也有望大大提升。
近日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表示,虽然基金互认已落实数年,但审批进度缓慢,导致北上基金不多,即使获得业内人士的支持与参与,但制肘仍然多。她认为,在两地基金互认的制度下,基金需要监管机构逐只审批,手续繁复,期望将来基金审批时间能有确定性。
另外在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基金中,有不同的收费类别,大部分可用美元或港元做买卖交易,而现时亦有部分加入人民币做买卖交易。黄王慈明指,即时基金投资在环球的股票市场,建议可以用人民币的收费类别卖给国内的投资者,可减少汇率风险,认为可先在大湾区内推行。
大湾区市民拟增加跨境资产配置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在近期向香港和广东省投资者进行一项调查发现,相比香港居民,广东内地居民对跨境投资渠道较香港更熟悉,超四成内地居民曾参与过境投资,投资视野上也更加广阔。不过,两地居民都希望增加跨境投资,做更多元化投资。
对于中港已开通的不同跨境投资渠道,例如沪、深港股通、基金互认等,广东省投资者更多使用各项跨境投资渠道:44%的广东投资者表示曾经透过港股通作投资。未来,不少更打算使用更多相关投资渠道,对这些渠道有认识的广东省受访者中,54%表示有意在未来12个月使用港股通;26%希望透过基金互认计划购买基金。
香港投资者的参与程度较广东省投资者为低。只有少于20%的香港投资者曾经有参与这些渠道。知道有这些渠道的香港受访者中,25%表示有兴趣使用沪股通,25%有兴趣用深股通,另外约20%对基金互认计划感兴趣。
从资产配置来看,两地投资者的倾向也有所不同。就香港股票、香港债券、内地股票和内地债券这4项,广东省投资者较香港投资者更倾向均衡配置:32% 配到内地股票;其次是内地债券(22%);另外,配20 %到港股,16%到港债。
香港受访者的目前资产配置(不包括房地产)以香港本土为主;平均只有19%的资产放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当中8%在内地。从长线的角度,他们理想的比例是把境外的资产配置提高至30%:以内地市场(11%)和北美市场(10%)为主。
调查要求受访者就各类资产类别选出他们首五类想投资的类别,43%的广东省受访者选A股,另外43%选择内地债券。相比较, 87%的香港受访者将港股放于首三位,42%则将香港房地产放于首三位。
据了解,尼尔森公司透过网上问卷访问了粤港澳大湾区1026名年龄届于18~55岁的居民,当中411人来自香港,200人来自广州,207人来自深圳,208人来自珠海。他们的流动资产为港币或人民币30万元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