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私募基金行业近三五年迅速发展,加之独角兽、绿色通道等上市政策的不断推动,股权投资业务已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必要配置。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人无股权不富”口号不断教育和洗脑投资者,一时之间,没参与过股权项目的投资人和机构会被质疑跟不上形势。

然而,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需要外部和内部的多重因素恰到好处地配合到位,需要克服无数无法预计的困难和挑战。最终能够走到资本市场面前的企业,终归是少数,而能够最后成功登陆上岸的,更是少数,更何况,上岸之后也未必安全。

股权投资的创富效应极大推动了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飞速发展,在2017年上半年的行业顶峰时,中国的股权、创投私募规模已经高达7.09万亿,占私募总规模的64%以上,大量高净值客户通过各类投资公司的股权产品进入一级市场。

但是,令人激动的数字背后,是繁荣表象之下不断积累的风险。一级市场跟随二级市场逐步走向散户化,导致市场一度出现了钱多项目少的不平衡态势。

当共享经济风口被引爆后,大量资本涌向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当初唯恐错过投资机会的情绪有多么狂热,今天风口褪去的一地鸡毛就有多么萧索。

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在股权基金产品的期限设计上,大量基金的期限设计是“3+2”,即3年投资期和2年退出期,这些基金即将在2019年前后面临集中的退出期。当前企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极度不乐观,使得实现预计盈利的难度较大,即使顺利完成利润和上市闯关,证券市场和资金面环境也不一定能够支撑这些股权基金以高价格退出。

以目前国内证券市场的IPO速度和整体估值水平来看,未来集中退出的需求将面对高难度系数的退出环境,而如果大量创投机构的资金无法在投资者合同到期后寻求到良好的退出方式,这对于我国股权投资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是一大打击。

在后端退出环境不容乐观的同时,前端资金面的紧张也给当下股权投资行业带来痛点。

随着监管新规的出台,去杠杆、破刚兑、杜绝资金池的监管路线明确,银行资金流向私募股权的出资形式受到极大的限制,再考虑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等更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预计股权投资所面临的资金面紧张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据统计,2018上半年,VC/PE市场募资态势持续低潮,完成基金规模同比下降70%,创投市场案例同比减少6.57%。更为不利的是,超过40%的投资案例数集中在初创型企业,但超过60%到70%的资金集中于成熟型企业。

这背后的逻辑说明当前市场行情下,行业内顶级的投资机构基本上“瓜分”了优质成熟期项目的投资份额,高估值对应高参与起点,初创型股权投资机构通常为千万左右的可动用资金量,实际上在起步阶段就被排除在这类投资机会之外,市场头部效应明显。

对于转型股权投资业务的财富管理公司和团队来说,尤其是新接触股权投资产品和项目的理财顾问和投资人,面临时下的复杂市场环境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做法。

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以下是笔者同样作为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转型股权投资之后的一些思考分享:

第一,避开热点行业和热点项目。曾记否,从早期的团购、共享单车、VR,到近期的人工智能,面对热门概念和项目一拥而上的后果就是估值极高,企业本身被资本强烈引导甚至绑架,关注流量多过技术、关注资金多过团队、关注估值多过财务,最终导致企业空心化、表面化,很快又会被下一波热潮抛弃,经历业务萎缩、裁员、团队分崩的漫长痛苦低潮期。

同时,热点企业通常不会给初创型股权投资机构较好的参与时机,企业成为热点之后,由于早期创投机构的引导和市场极高的关注度,其估值往往已经处于高位甚至有巨大的估值泡沫。

按照公开数据查询,包括平安好医生、众安在线、雷蛇等成功在港股上市的新经济代表企业股价均跌破发行价,考虑到机构资金退出时的市场压力,很多在较晚轮次尤其PE阶段进场的投资机构目前均面临投资企业上市反而投资基金亏损的尴尬境地。某位投资人在三年前50元每股投资的企业,好不容易完成了内地上市,但是上市后目前的股价还不到30元,当初估值过高严重透支了后续阶段的价值。

第二,不迷信创新的商业模式。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社会发展大环境,导致对创业者而言,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容易获得关注,似乎更容易成功,但是也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导致成功率低。

追寻商业模式的成功,就必须要烧钱、傍大腿,主导力度极低。同时商业模式热点切换太快,对于投资机构和投资者而言风险极高。看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案例数不胜数。从趋势来看,无论是中兴芯片事件,还是新能源补贴退坡等政策,对应的是技术创新将更多受到欢迎。在一个精确的细分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积累超过3年的,竞争对手已经很少,投资风险反而会大幅降低。

第三,不过分追求颠覆性。同样是投资于技术型企业,出于影响力、虚荣心、客户宣传等因素,不少机构追捧颠覆性技术,追捧明星项目。一定要颠覆现有行业,降维打击;一定要世界首创、国内空白。言必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

实际上,一切技术都是积累和渐进的,即使是颠覆性的技术,其产品化和商业化进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测试数据必须一次一次踏实试验才能积累、产品可靠性必须通过一批一批的生产检验才能确认、产品体验必须由一个一个客户试用反馈才能逐步改善,有些时间是省不下来的、有些捷径是走不通的。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可能会成为先烈。追求颠覆性技术所面对的坑就是风险极大、周期过长,甚至直接掉入骗局。

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未来,行业会发生一些趋势性的变化。

首先,迫于大量基金期限到期,退出需求迫切,会产生大量的S基金以较低价格接手现有份额或股权的投资机会,同时将迫使未来基金的期限越来越长,甚至出现无退出期限基金。

其次,现金流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察指标,三年或五年内累计利润能否超过融资额将成为硬性指标,当前的形势下,活得越久才有可能发展得越好。

再次,模式创新的时代将转换为技术创新的时代,独角兽公司中技术型公司所占比例将大幅度上升,并将诞生两到三家技术型超级独角兽。

作为一家转型进入股权投资领域不到三年的机构,现阶段笔者所在的机构做股权投资的思路是:

企业盈利性优先于模式可复制性,企业现金流和周转率优于收入增长,技术需求的现实性优于颠覆性。投资合同中会要求清晰可实现的技术路线和盈利模式、增加经营性现金流条件要求、取消常见的上市期限对赌条款。

这样,企业才能聚焦于经营而非以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快速扩张并不断依赖于融资。

入局股权投资前,请先看清这几点

未来,期待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团队和收益期望趋于稳定、企业估值和增长速度趋于正常、产品和项目的选择趋于理性,形成活跃而稳健的股权投资行业,才能给企业理性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给投资者更稳定的收益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