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监管将伸手海外?私募基金海外投将何去何从?

据知情人士称,中国计划加强对国内公司在海外创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包括披露投资人身份,以降低金融风险,并密切关注新一波海外融资潮。发改委将担任中国海外私募股权融资活动的监管机构。


海外基金.jpg


严格监管下的新动作


由于一些银行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将国内不透明且与影子银行有关的理财等产品投资出去,会选择以债务支持投资海外资产的形式,包括将这些产品重新打包后,以海外基金的形式使用。


日前,中国当局正在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根据当局计划,发改委未来将担任中国海外私募股权融资活动的监管机构。也就是说,在其正式担任以后,银行等相关金融行业机构想成立海外基金的话,就必须通过发改委的审核与批准,成立才是有效的。

那么,中国监管部门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监管审查,如果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呢?


好方向:


(1)海外投资正式化、规模化,与国内私募形式趋同;


(2)减少不合法的或不合规定的金融投资行为;


坏的方向:


(1)由于监管审查加强转严,此类金融投资机构会考虑其他途径的资本配置方案,导致海外投资骤降;


(2)投资渠道缩减,银行以及其他此类金融机构竞争难度加大;


海外私募也将成为敏感区?


业内人士看来,新政策一旦下达,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将被当做“敏感区”,所有的海外私募投资行为也将列入监管范围,由此,政府的管控实施也会变得严格。


虽然当前监管草案还未最终确定,但是从目前海外投资的情况上来看,这个政策已经是箭在弦上。


新政策下要求机构披露的相关信息又有哪些呢?


(1)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和其它机构的真实投资者,或为资本最终来源的“有限合伙人”的身份;


(2)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和其它机构的有关基金经理的详细信息;


目前海外私募投资情况如何?


当前,我国私募股权公司在海外交易中的状态是越来越活跃的,随着其活跃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公司的海外融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举个例子:春华资本集团和中信产业基金(CITICPE)计划设立总筹资目标在50亿美元左右的海外基金,这有利于春华资本在海外投资上有了立足的资本,打下往外拓展的基石。


除了春华资本外,还有一些中资公司也有了在海外设立基于项目的私募股权基金的计划,一旦计划开启实施,这些中资就能够更好地向其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打通海外投资渠道。


“一带一路”政策下,从海外的全球投资者手中筹资将是多数基金机构必走的筹资路径,这也将给中资公司带来庞大的资金流,为其提供更大的利益来源。


单从银行行业来讲,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就已经走在了政策前沿。


相关数据显示,大型国有银行从境内和境外投资者那里筹集的资金已经高达数百亿美元,这就给众多海外投资机构一个风口提醒,海外投资或将成为私募的一个发展趋势。


其实,如果监管变严格,要求披露的信息也更多了,监管上安全度提升那是一定的,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大大削弱投资者对此类海外基金的热情,对海外投资是否有利还有待考究。


相关人士在这个问题上表示,“政府可能管得太多了,这将使得中国基金在海外运营面临挑战。”


但是,这对国际基金来说,它会是个好消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样的监管下,中国基金的竞争力将远远弱于国际基金,中国基金的投资者信息也将被政府所知悉,两相权衡,或许更多的海外投资者会更加倾向于国际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