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日本工匠精神”

张毅

近日,日本神户制钢所篡改产品数据的造假丑闻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曾几何时,各类顶着“日本制造”光环的产品在中国大受追捧,如今,“日本制造”光环愈发黯淡,甚至成为累赘......

据日媒报道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被爆出篡改质检相关证明,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13种材料被确认数据遭到篡改,调查中发现,样的作假行为10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公司的高层竟然默许了这种行为。神户制钢所的篡改丑闻将殃及飞机和汽车制造等众多行业。例如,波音公司采购的飞机机翼等部件就来自神户制钢公司所提供的钢材随着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丑闻的持续发酵,该公司的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已累计暴跌34%。从数据造假丑闻爆发以来,神户制钢所的市值更是已经累计跌去约15亿美元。

最近在日本类似这样的造假行为还不光是神户制钢所一家,20017年6月份,世界三大安全气囊公司之一的日本高田公司宣布破产,原因是他生产的汽车安全气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种安全气囊,在遇安全事故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会发生异常破损,从而导致一些金属碎片爆出,一些像刀片的物体,直接刺向人的面部、颈部,到今年为止,已造成300多人伤亡。最不可思议的事,原来该公司高层也在15年前就知道了这件事,却一直在隐瞒。最终需要召回的汽车高达1.2亿辆,该公司只能宣布破产。

2016年4月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使得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涉及62.5万辆微型车调查之后人们发现,该公司从1991年以来销售的所有车型均存在燃效数据违规操作,换句话说至少造假了20多年。这么长时间的作假,必定是经过高层默许的。

但是在笔者看来,日本制造假新闻频出,企业高管不作为,绝不是单纯的偶发丑闻这么简单客观的评价,以前日本确实堪称是一个世界制造业的标杆,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却建立在一个并不牢固的地基之上。

日本制造业的崛起起源于战后早期。 为了实现对抗苏联的目的,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大力资金扶持,这是日本制造业得以崛起的关键。在之后的30多年里,日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短时间内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到2011年被中国超越。

但是表面的繁华,并不能改变日本制造业是依托大国政治博弈下畸形产物它一直缺少一个正常的“制造业大国”应该具备的条件。

众所周知,日本制造业全球最出名的口碑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什么,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日本人这种“工匠精神”虽然十分令人敬佩。但需要注意的是,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中的软实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一家公司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更需要考虑成本。高度精密的设备、大量时间资本的投入、人资金的投入,这些都是成本。在市场上,无论企业把产品做得如何极致,终都要卖给消费者。价格并不由其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决定。如果产品最终价格无法摊平成本,企业就要破产;如果把产品价格提升,商品就会变得昂贵,注定只能卖给少数人,企业发展也不会得到长久发展

因此,在小编看来,企业的通常策略是控制生产成本,生产符合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标准化的快速量产,最低的价格,快速度抢占市场,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基本需求,就是企业要做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小米公司也是做到极致了。

中国企业一直缺乏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是消费者指引了他们的策略。只有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望选择更好的产品,企业才会慢慢增加研发成本,重视用户体验提高产品质量 最终获得理想的收益回报。

想想看,80年代时,绝大多数家庭还看不上黑白电视,一家电视生产企业的正确的市场策略是什么?是生产黑白电视、初级彩电,把价格打到最低, 推广自己品牌,抢占最广大市场还是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彩电生产线,投入大量资源研发“高清呈像”?事实上,当年的海信,长虹等企业,大多走的都是第一条路线。

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被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催动其实效果远远超过“工匠精神”

一连串的造假丑闻正在为日本敲响警钟,如果不加以关注,日本制造业可能还将面临更大的灾难。而神户制钢数据造假到底是不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仍待时间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