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威报告看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问题解决之道

曹志杰

  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和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生活压力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健康和养老问题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近日,泰康与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笔者就结合《白皮书》,谈谈当下中国高净值人群面临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银色浪潮下没有轻松的人生

高净值人群是社会的中上层阶级,他们是拥有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较高的社会群体,一般指资产净值在600万人民币资产以上的个人,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财富报告》中,将拥有千万资产的家庭称为“高净值家庭”。在普通人眼里,这些人事业有成、财富自由,应该不会有生活上的压力。

现实是,他们确实事业有成。此次《白皮书》以“主力高净值人群”,即 40-49 岁高净值人群为研究对象,主力高净值人群正处于事业发展的成熟期,本科毕业的他们已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家”、“企业高管”是他们的身份标签。“事业有成”的他们平均家庭总资产达到3,468 万人民币,年均可支配收入 339 万人民币。他们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事业方面已奠定了良好基础,逐步进入稳定期,生活看起来很美好。

但是,一方面他们是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在事业稳定、步入中年之际,家庭生活压力却成倍增加。他们要普遍要开始真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境况,家庭责任加重,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都成为他们生活中无法卸下的重担,尤其是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老人的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他们更多的照顾和陪护。

研究显示,每个家庭有 3 位平均年龄在73 岁的老人需要赡养 ;超六成家庭有 1 名子女需要抚养,子女在高中及以下年龄段的占比 70%。主力高净值人群中,子女出国留学占比达到 11%。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无疑要耗费他们大量的精力和财富,子女教育也是一样。

健康”风险已成为主力高净值人群最为关心的风险话题,“养老”风险的关注度紧随 其后。对于主力高净值人群来说,他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因此不需要太过担心财富的问题。研究发现,“自身和家人健康”(61%)和“父母养老”(57%)是他们目前最困扰的两个问题,“子女教育”排在第三。可以看出,事业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重点,健康和家庭责任开始慢慢占据生活。

主力高净值人群如何养老?

即使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养老也是不小的压力。从养老方式上看,近七成的主力高净值人群的父母目前以“纯居家”方式养老,去养老机构养老的占比达到三成,其中,中高端养老社区比例为 14%。相比于养老财富花费来说,养老需要花费的精力是高净值人群最大的成本。他们往往难以在自身生活和照顾父母之间取得平衡,父母年龄的增长使得他们不得不留出更多的陪伴时间,但又必须兼顾自己的事业、子女教育和其他各项事务。尤其是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使得老人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心理需求上都对子女有极强的依赖感,无形中加剧了主力高净值人群的生活压力和所需要付出的精力。

为何老人不愿进养老院?

在中国,愿意进入养老院进行养老的比例比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养老院服务质量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突出、服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养老院的消防、食品、医疗、特种设备等还不完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甚至经常看到虐待老人的情况。“不方便”、“不舒服”,是高龄老年人倾吐最多的不愿进“院”的养老理由。

其次,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老人认为,自己进入养老院就好像是被子女抛弃了,他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含辛茹苦的把儿女拉扯大。年老后,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即便养老院的服务再好,也会有孤独之感。部分子女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将父母送入养老院,好像就是不孝顺的行为。也有人因为怕被别人说自己不孝顺,为了面子,也不肯送父母去养老院。

应该为养老做哪些准备?

《白皮书》指出,主力高净值人群为父母养老应该做好以下准备:心理上接受父母年迈的事实,为更多的照料和陪护做好准备,这意味着要预先安排处理好生活和事业的平衡,以免当父母需要照料的事宜越发频繁时,出现抵触和抱怨的心态。

寻找契机与父母进行一次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养老构想,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抵触进入养老院。教会父母通过正确的信息渠道获取专业的养老和医疗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就像父母小时候教育我们独立一样,我们也要帮助他们学习知识,照顾自己。

关注父母心理,鼓励积极规律的社交活动,老年人犹如孩子,是一个特别容易产生孤独感、遗弃感等负面情绪的群体。所以亲密的社交关系,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开朗的个性,避免认知能力退化和心理的抑郁。

与权威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父母安排每年2次定期体检并实现后续的跟踪管理;转变固有观念,提高父母对于专业中高端养老机构的接受度;为父母制定出一套全面综合的养老方案,给予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另外,要为突发事件计划好紧急方案。

主力高净值人群的养老选择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主力高净值人群认为,理想的养老状态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医疗和生活服务”, 优越的居住环境和适老设施”(73%)、“充足的资金储备”(65%)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62%),。同时,超过五成的人群认为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养老状态是否理想,比如“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63%),“愉快的心情”(56%)、“与儿孙同住,享受天伦之乐”(55%),“接触和学习新鲜事物”(53%)以及“继续发挥自己的技能和特长”(50%)等。

调查还发现,中高端养老社区成为主力高净值人群父母养老的首选,有 88% 的主力高净值人群对中高端养老社区感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人群超过三成。超过六成人群也表示,他们对中高端养老社区的入住可能性较高,不太可能入住人群仅占比 6%。中高端养老社区拥有很多的优势,如能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更全面优质的医疗资源,有天然的老年社交圈;但是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孤独,价格贵也成为阻碍中高端养老社区发展的因素。

主力高净值人群对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较低,超过七成的人群认为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年龄过低、老人不能购买”、“保险待遇不好,回报收益低”等问题是他们不满意的方面。作为刚性需求的养老保险的提高服务、改善产品。

健康医疗成为关注的重点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物质消费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开始上升。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说21世纪人们最重视、最需要的是健康。

然而,当前我国居民亚健康状况急需改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年轻时努力打拼而导致的自身亚健康困扰出现,易疲劳、睡眠差、免疫力下降愈发明显。这些慢性病问题突出,不重视亚健康状况,这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40岁之前,为了事业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的大有人在,对于主力高净值人群而言,事业逐渐稳定,工作节奏有所放缓,他们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健康养生上。与过去几年相比,他们在医疗方面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仅 10% 的人表示没有变化或需求下降。

主力高净值人群在就医时会有众多考虑因素,超过六成人群认为“医院擅长的领域”和“医院的级别”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其次,“医生的资质和经验”、“医院的口碑”的选择率也超过五成。“医疗设施的先进程度”、“医生的细心程度”、“医院的地理位置方便”的考量紧随其后。

公立三级医院因其占据了目前优质、集中的医生、医疗资源,是主力高净值人群就医首选机构,70% 的人群选择公立三级医院 - 特需门诊作为自己的就医机构,公立三级医院 - 普通门诊的选择率为 55%。针对一些慢性病,公立一、二级医院以其排队时间短、离家近等优势排名第三。公立中医院、中资私立医院、外资私立医院等就医机构均有近一成的选择率。

从满意度评分来看,主力高净值人群认为目前的医疗大环境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服务质量上的满意度最低。从定性研究来看,主力高净值人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高,但中国实际医疗环境与他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其中,“中国医疗环境供求不平衡,导致获取优秀资源难”、“过度治疗”、“医生态度差,缺乏人性化关怀”是他们认为亟需改善的方面。

其实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呈现出两种极端,包括精准医疗在内的高端医疗发展过热,但基础医疗体系却跟不上,医疗政策滞后、医疗资源分配不足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医疗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实际情况偏离市场规律和重点服务方向。

因此《白皮书》建议,主力高净值人群在制定医疗方案的过程中,应着重于获取个性化、综合型的全程医疗管理方案,强调“高匹配度”、“一站式”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