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全靠砸钱?看看美国富豪怎么教育孩子

曹志杰

前些天,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网文火了,讲的是广州一位企业高管、月薪三万的妈妈,算了一笔账,孩子一个暑假的花费竟高达35000元,吓得这位本来衣食无忧的妈妈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

目前,孩子的教育成了中国人的老大难问题,仿佛是一座无形的大山,沉重地压在每一个中国父母的头上。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也时常感叹:“孩子真是养不起了。”

绝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人们现在常说,最好赚的钱就是孩子和老人的钱。确实,养孩子是中国家庭目前最大的开销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很多中国家长认为,教育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教育投资是一场关乎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军备竞赛”。

中国富人家庭对孩子上学接受教育的重视、稀缺的教育资源,催生了诸如天价学区房、天价幼儿园的社会现象。

以青岛为例,就有很多让普通人咂舌的“壕园”。比如:

**(青岛)国际幼儿园

学费:10000/月,位于青岛八大关内,英式教育。

*花幼儿园

同样是位于青岛市八大关景区,国际班学费8000/月、双语班6000/月,另外还有每天25元的饭费。

*青岛维多**幼儿园

学费是6000/月,还有每天30元的饭费。

“魔都”幼儿园的花费更巨:

**双语幼儿园

学费:180000-200000元/年

上海私立蒙特**幼儿园

学费:61470-70000元/学期

中国富裕阶层都喜欢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国际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一票明星富豪,如:能说一口纯正英文的黄磊女儿黄多多上的是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王中磊儿子上的是北京德威国际英语学校;文章马伊琍的女儿、陆毅的女儿、姚明的女儿以及邓超的儿子,读的都是上海宋庆龄国际幼儿园;李嘉诚的长孙就读的是香港汉基国际学校。

这些国际学校通常都花费巨大,普通人肯定承受不起。富人家长看中的是国际学校自由全面的培养方式、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以及有利于未来孩子走向国外名校的便利。

除了学校里高昂的学费,送孩子出国游学、报各种培训班、考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现在也成为培养孩子的主流渠道。

正如那位月薪三万的妈妈的经历,往往暑假出一次国,就要花费数万元;学钢琴、学游泳、学英语、学奥数、学作文,基本上每一项都要花费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真正的有钱人不在乎这点钱,苦了的是那些中产阶级。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更进一步,这样“怕输”的观念、以及与周围人“攀比”的心理,加之稀缺资源导致的激烈竞争,都使孩子的教育花费超过了某些家庭的承受能力,施加的教育强度也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取的。

美国富二代都去哪儿了?

相比国内富人及中产阶级在孩子教育上的“砸钱”模式,国外则相对理性一些。

以美国为例,国内有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之分,美国也有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分别。大家可能感觉美国富人家的孩子一定会上私立学校。但是,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家庭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人家(小富豪),三分之二家庭的孩子就读于公立学校;家庭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大富豪),送孩子上公立中小学也有55%的比例。

而私立学校在美国也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有文章曾介绍称,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圣三一学院(Trinity School),是纽约最难进的幼儿园之一,圣三一幼儿园的学费比起哈佛大学的36305美元(约合人民币23.2万元)还贵,每年高达36870美元(约合人民币23.55万元),却还是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供不应求。

2011年,有756名学童申请就读这间学校,在这一年62个招生名额当中,有33位被目前就读于该学校学生的兄弟姐妹占据,11个名额保留给校友的子女,1个给该校教职员的子女,仅留下17个名额给那些与学校无直属关系的儿童,录取率仅为2.4%

即便如此,它还不是纽约州最贵的幼儿园,而只能排到第四,收费比排第一的里弗岱尔幼儿园(每年学费3.85万美元)便宜了近两千美元。

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美国富豪的孩子就读于普通公立学校,他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区别主要是在课堂之外。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校外活动,如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而且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度假。据统计,小富豪家的孩子每年平均可以有2.1次度假的时光,大富豪家的孩子每年度假的平均次数为3.2次。

他们与国内父母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相比于学校教育,他们更看重孩子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特别是户外教育,这是目前国内教育比较缺乏的。

中美教育哪家强?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饱受诟病,马云在2016年演讲时说到:“今天大家对于教育的问题的看法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很糟糕,这要一分为二来看,中国的教相当好,中国的育相当不够,教育是两个概念。”

确实,中国的家长普遍太看重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兴趣、承受能力和全面发展。这种不同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的量上。其实,美国的孩子学习并不轻松,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比较自由,但是到了中学,压力会突然变大。

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过一本书——《梦想的学校》,他在书中写到: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书中描绘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所以,美国的学生也十分刻苦,也在拼命奋斗。这到了大学就更加明显,他们在大学往往比国内的学生辛苦得多!

杨振宁曾经表示:“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他认为,中美两国发展阶段的不同、教育哲学的不同,导致教育模式的差异,中国重视基础教育,而美国提倡自由教育,重视创新。

杨振宁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现在不一定比中国好。但是硕士、博士阶段,建议去美国接受教育,而对于那1%的顶尖的学生,尽早去美国接受教育,会非常好。

结语

中美教育的特点不同,并不一定说孰优孰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追求卓越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学习能给人带来快乐。希望中国的家长在“砸钱”的同时,能够更加理性一些,更加重视孩子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