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志杰/海外财富网
李嘉诚旗下企业最近动作不断,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外界希望从其不断的“卖”和“买”之间,寻找出一些市场变化的端倪。一直以来,李嘉诚都是企业家学习的榜样,也是普通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大家都希望从他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方法上学习一些成功之道。
1. 李嘉诚这些年的“卖卖卖”
李嘉诚自2009年以来就不断削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基本上李嘉诚的每一次出手,都能引起媒体们的关注。外界总是希望从李嘉诚的行动中找出一些逻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以下是李嘉诚这些年来出售资产的情况:
(来源:每经网)
最近一次是2017年7月的最后一天,李嘉诚的和记电讯发布公告,以将近150亿港元现金的价格出售旗下和记环球电讯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
本次交易的主体和记电讯的总市值135.4亿港元,而这次卖掉的和记环球电讯,总市值百亿左右,也就是说李嘉诚这次是高价50%卖掉了资产。
像以前的很多交易一样,李嘉诚每一个出手的项目,基本上都卖了高价。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前一段时间万达、融创和富力的交易,万达着急出手导致资产贱卖,心疼王健林的同时,也不禁对李嘉诚表示钦佩。
而对于李嘉诚大肆出售内地和香港地产,很多媒体称之为李嘉诚“跑”了。由于李嘉诚总是能在危机前出手,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人担心,李嘉诚的出手是否预示着中国的楼市出现了问题。
这种担心是否必要还不可知,但是在李嘉诚看来,可能未来投资内地房产是真的不赚钱了。
2. 卖了之后,李嘉诚在干什么?
那么,李嘉诚在“逃离”内地和香港市场之后,又在干什么呢?其实,李嘉诚一直在加仓欧洲市场,几天前,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长江基建联合发布公告收购德国能源,收购价格高达412亿港元。
这些年来,李嘉诚让麾下两个主要企业集团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将重心转向欧洲。过去18个月他投资了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过去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以下是李嘉诚最近几年在海外的收购情况:
(来源:每经网)
3. 李嘉诚的投资逻辑
李嘉诚的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他的一贯原则就是“如果价钱合理,就可以交易”。那么,只要价钱合理,他就会继续买,也会继续卖,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解读。李嘉诚的投资和经营策略,既是随着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而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决定,也体现了他一贯的投资原则。
第一,未雨绸缪,投资未来。
李嘉诚曾经说到:“我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与自己经营行业有关、或没有直接关系但具影响的最新、最准确数据及讯息全部都具备所有详细数据,加上公司内拥有内行的专家,当机会来临时我便能迅速作出决定。”
李嘉诚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此,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嘉诚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李嘉诚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李嘉诚总是能在市场出现变化之前就做出行动,永远走在市场的前面。
他的投资也总是面向未来。此次长江基建出价414亿港元,竞购来自德国的计量和能源管理公司依斯塔。虽然这家公司已经连年亏损,但是全球发展绿色能源、实现节能环保是大势所趋,李嘉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果断做出了决定。
第二,与众不同,精准抄底。
李嘉诚是抄底的高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谈判陷入僵局,香港前途未卜,资本市场十分悲观。李嘉诚此时入手34%的港灯股权,几个月后,股价回升,李嘉诚成功套现二十多亿港元。
1986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11美元的历史冰点,原油市场更是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全球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却在这时入手石油业,以32亿港元的价格,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股份。当时该公司日亏500万港元,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和记黄埔”最大的盈利和中流砥柱,日赚1500万港元。他本人更是称这次交易是“一生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1996年,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房地产业又严重供过于求,香港房价暴跌。两年后更是发生了反英暴动,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窘境。这时李嘉诚却逆势抄底。果然在几年后香港楼市再次繁荣。李嘉诚在高位抛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此举也帮助了他在香港房地产业奠定基础。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李嘉诚有勇气和见识,敢于投资,这种眼光确实值得我们佩服。李嘉诚从来都是在别人不看好的时候自己玩,在别人一致看好的时候撤离。
第三,知所进退,适可而止。
李嘉诚经常说,钱是赚不完的,永远不要试图去赚最后一个铜板。所以李嘉诚的原则是吃鱼只吃中断,只赚属于自己的利润。
李嘉诚最近撤离中国,加仓欧洲的行为被媒体扣上了“撤资”的帽子。但是关于“撤资”的说法,李嘉诚本人是这么解释的:“中国内地房地产过去持续上涨,往往以高于市值的价格也无法投得土地。现在价格的确涨得太高,一般老百姓买不到,投资地产的公司也有危险。
过去两三年我们买入的项目较少。香港地价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地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我做生意的原则,一方面是对于债务和贷款问题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产经营上步步为营。如果地产价格太高,到老百姓买不起的时候经营就有风险了,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