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被点名,还有谁在海外“非理性投资”?

曹志杰

文:曹志杰/海外财富网

遭央视点名 苏宁撞在枪口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在7月18日表态称,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当晚,央视新闻关注中企对外非理性投资,提到了苏宁集团去年出资2.7亿欧元,控股著名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表示:“如果企业自己的钱干什么都可以,问题是钱来路不是自己的。这些机构境内负债率很高,他们拿着从银行借来的、从其他金融机构融来的钱,在国外挥霍、购买资产,在境外投资一旦失误,这会增加境内金融风险,给他自己贴金。这些海外投资有涉嫌洗钱的可能性,不排除有一些难以直接用语言形容的目的。”

2016年6月,苏宁宣布旗下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约合20.12亿元人民币),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约70%的股份,国际米兰俱乐部成为第5支被中国资本收购的国际俱乐部。

这起收购被视为苏宁布局体育产业迈出的一大步。在苏宁集团公布的体育规划中,体育产业会与苏宁集团的商业、地产、金融、投资、文创等形成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互,从而创造强大的化学反应。张近东在控股国米的发布会上表示:“苏宁庞大的商业资源和运作能力,会成为国际米兰的强力后盾,我们会让国米变得更强大,称霸意甲、称雄欧洲。”

这次收购的主要争议在于国际米兰俱乐部已经连续五年亏损,虽然国米是足球豪门,但是业绩十分糟糕,最近五年总亏损额2.79亿欧元。苏宁在这次收购中几乎耗费上市公司近三年赚的所有净利润,苏宁不仅需要花收购和运营俱乐部的钱,还要弥补巨额亏损。

苏宁被点名,还有谁在海外“非理性投资”?

中国的海外并购浪潮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不同寻常,高潮迭起。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集团在金融市场遭遇股债双杀,632亿变卖资产给融创中国,再到与融创、富力上演“三国杀”,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些年万达大肆进行海外并购,已经负债累累。虽然王健林给出来的理由是“轻资产化”,但是依旧有人猜测此举的真实原因是万达缺钱,甚至有人猜测他要跑路海外。

银监会曾在7月17日口头转达对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个境外项目的处理措施。主要意见是:“万达集团六个境外投资项目是近期我国对外投资严格管控的领域,拟对六个项目严肃处理,中国金融机构不得就万达已完成并购交割的四个海外交易向其提供融资服务”。

有消息称,这六个境外投资项目的融资确已受到严格管控;对万达集团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融资风险排查,发改委外资司也有参与。六个项目包括万达收购的北欧院线集团、美国卡麦克院线等,总投资分别为10亿美元和12亿美元不等。

而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乐视事件,也是因为海外并购不断,摊子铺得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才有了今天的窘境。在贾跃亭“用未来收购现在的企业,用未来收购未来的企业”的口号指导下,乐视用海外并购打造了自己的七个生态圈:互联网生态、内容生态、大屏生态、手机生态、汽车生态、体育生态、互联网金融生态。市场对于乐视眼花缭乱的海外并购,质疑声从未间断。乐视在根基不牢固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多元化,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中国企业出现了大规模跨境并购的高潮。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出境并购高达1800笔,总金额超过4.6万亿人民币。而2016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跨越式增长的一年,无论是宣布的交易金额还是交易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6年一整年内,中国企业已经宣布且有资料可查的海外投资并购投资交易达到438笔,较2015年的363笔交易增长了21%;而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了148%。

苏宁被点名,还有谁在海外“非理性投资”?

怎样看待“非理性投资”

以前,海外并购的主体一直是央企和国企。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国内市场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民营企业开始积极地走出去。“走出去”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并购”。那么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外投资并购,政府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日前,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表示,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近日发改委和商务部等相关管理部门都作出了回应,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尤其是支持企业投资和经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外汇局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将坚持几个“不变”:坚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不变,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方针不变,坚持支持合法合规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向不变,坚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中注意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原则不变。

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海外投资并购整体上是支持的,但是民营企业大规模海外投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监管层面给予更多关注。麦肯锡研究报告曾指出,全球并购整合风险极大,70%以上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来自汤森路透和Zephyr的数据显示,1982—2009年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并购案例中,最终完成的案例仅占51.2%。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目前“走出去”企业中仅有13%盈利可观。所以,近日央视对于海外非理性投资的报道,以及相关部门对于海外投资的重点关注和监管,都是有因可寻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很多人都知道靠并购项目挣钱很难,在海外并购热潮中,也有不少企业借并购之名,向外转移资产,甚至有洗钱嫌疑。事实上,有些交易是不真实的。由于某些企业的海外活跃度很高,海外并购的资产丰富多元,从酒店、名画到足球队,业务的协同度与其自身主营业务并不是很高,所以难以分辨企业海外并购的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