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然而止的ofo国际化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莫谦
  ofo国际化敲响警钟:海外也一样不欢迎没有创新的简单复制。

  在狮城新加坡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骑着自行车感受着花园的美好,我想这一定会是非常惬意的感受,如今共享单车的普及正让这种理想变成现实。今年2月以来,共享单车企业ofo小黄车和摩拜相继宣布进入这个国家,再加上新加坡本土初创公司oBike的崛起,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就在新加坡市场铺天盖地。

新加坡为何会成单车出海第一站?

  今年1月,oBike这家由新加坡人和中国人联合创办的本土共享单车企业正式在新加坡启动运营。在随后的2月,ofo小黄车抢在摩拜之前进入新加坡市场。一个月之后,摩拜也宣布在新加坡提供共享单车服务。新加坡这座面积并不是很大的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三股共享单车势力。

  对于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新加坡政府其实一直都秉持支持态度,要知道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只有719.2平方公里,但人口却高达560.73万。新加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国家,但这里也是一个发达国家,购买一辆汽车其实对这个国家的居民来说并非难事。

  大量汽车出行自然造成拥堵问题,而为了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严苛的拥车证制度,购车人买车前必须先投标购买拥车证。近年来,新加坡拥车证的价格上涨速度惊人。

   2008年,排量1.6升以下小汽车拥车证的价格约为1.4万元新币(约为人民币6.7万元),到了2013年,拥车证已经暴涨到近9万元新币,相当于43万元人民币,这笔钱足以另买一辆很好的新车了。

  而要命的是,拥车证并不代表你能够一劳永逸,新加坡的拥车证不是车牌,而是一张有效期仅为10年的拥车“证书”。有效期满时,若没有更新拥车证,这辆车就会被自动撤销注册,也就不能上路了。如果车辆在拥车证有效期之内报废,车主可以获得拥车证剩下的时间额度。

  在这种高昂的使用成本压力之下,很多新加坡居民选择价格低廉的公共交通出行,但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连接出行“最后一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政府早在2013年就开始提出“全国自行车推广计划”,并在多个市镇开设专用自行车道。而新加坡居民对自行车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也一直秉持支持态度。

  在政府的支持和“最后一公里”需求的推动下,共享单车获得中国共享单车创业者的青睐就不足为奇了。而作为西方国家和华人社会的结合体,新加坡对共享单车企业国际化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再加上这个国家原本国土面积不大,也有试验田的意味。这或许是正是摩拜和ofo小黄车纷纷在新加坡投入人力物力的关键所在吧。

共享单车清场提前在新加坡上演?

  在此前谈及共享单车行业时,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有一个相当出名的观点,那就是“共享单车今年的焦点将首先是清场,把小的公司全部清掉,和以前打车差不多,最后留下两个PK。”眼下中国的共享单车市场远未饱和,二三线城市仍有不小的机会,谈及清场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新加坡这样一座新兴市场,朱啸虎口中的清场似乎正在发生。

  在新加坡这样一座2天可以逛遍所有景点的城市,我有幸在最近去玩了下。有趣的是,在大街上看到了很多骑共享单车的人,但尴尬的是,大部分人骑的却都是oBike和摩拜,其中本土化企业oBike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国内高调宣传的ofo小黄车却鲜有身影。

当然这样的观察肯定会有一些偏差,但这几天的游玩经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共享单车在新加坡市场可能已经开始进入清场阶段,而ofo小黄车则有可能成为率先被清场的那一家。

   ofo率先掉出三足鼎立阵营,确实有点让人惊讶。毕竟刚刚完成7亿美元融资的ofo小黄车明显不缺资本,而就在ofo入驻新加坡满100天的时候,ofo才刚刚宣布其在新加坡累计注册用户数已达10万,日订单量超过2万。

  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却很容易得出另一个结论:ofo小黄车在新加坡看上去并不是很受欢迎。ofo为何会成为率先被清场的玩家?其实很大程度上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专注国内市场却最终丧失先机

  在不久前,ofo小黄车和摩拜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双方都开启了新的故事:物联网和国际化。但是在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故事,那就是中国的共享单车远未到饱和,三四线城市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无论是摩拜还是ofo小黄车都对外强调要加速向市场投放单车,背后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争夺既有的存量市场。

  但在抢夺国内市场的时候,ofo还面临另外一个挑战,那就是在单车投放速度和智能锁更换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我们知道智能锁的增加这会很大程度上增加ofo小黄车单车造价成本,而ofo小黄车又一直是凭借低成本单车的速度优势占领市场,这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突。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ofo小黄车和摩拜都在讲国际化的故事,很大程度上ofo小黄车的国际化还先于摩拜,但国内市场过于复杂的环境却正在给ofo小黄车不断带来挑战。现阶段的ofo小黄车很大程度上只能将更多重心放在国内市场。

2、诞生于国内却抛弃了出境游客

  谈到国际化,BAT或许是中国最早出海的互联网企业了,三大巨头虽然在海外进行了一系列并购投资,但在实际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却纷纷选择将第一步瞄准了出境游客,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在很多国家建设线下的消费场景,其很大程度上瞄准的就是中国庞大的出境需求。

  根据早前携程旅游发布的《2017暑期出境游排行榜》显示,今年夏天就将有超过3000万中国游客出境游,每年中国出境游人数更是超过1.5亿次。而这其中亚洲占据出境旅游目的地89.5%,新加坡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每年自然会有大量的中国人来到这座花园城市。

  在实地体验共享单车过程中,ofo小黄车必须要下载国际版App,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绑定当地人的身份信息以及银行卡。对比摩拜则打通了海外和国内版本,用户直接借助微信扫码激活小程序就可以完成解锁。ofo小黄车的使用门槛过高,这一定程度上让来到新加坡的中国游客望而却步。

经历了中国市场的教育,去新加坡旅游的中国游客早已习惯了共享单车的出行方式,但ofo小黄车没有在数据上进行打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智能化管理仍然ofo的一道坎

  无论是oBike还是摩拜,两大平台和ofo小黄车最大区别主要有两点:单车质量和智能锁。众所周知,ofo小黄车虽然一直在强调自己也是智能锁,但缺乏双向通信功能这一致命缺陷仍然给ofo小黄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运营管理的混乱。

  智能锁使得共享单车平台能够通过对用户用车行为以及单车本身GPS电子锁记录数据的分析,实现更好的运营调配,以及车辆投放,从而实现智能化运营。但缺乏这些功能的ofo小黄车,单车一旦投向市场就面临无法管理调度的问题。

  事实上,新加坡媒体的相关报道或许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不久前的6月18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表示,ofo小黄车因其自行车在公共场所乱停乱放,造成市容混乱,最终被新加坡道路运输管理局(LTA)扣押。而早在今年3月,ofo在新加坡试运营期间,《联合早报》就曾披露,ofo匆忙进入新加坡市场后,导致单车停放处出现了拥挤现象,ofo乱停车现象频频出现。

  而单车质量差则是在新加坡市场压垮ofo小黄车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新加坡城市主要道路上还没有非机动车专用行车道,包括共享单车用户在内的绝大部分自行车骑手都在使用人行道,这本身就会给行人的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本身使用率就极高,而这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损害可能性。ofo需要向中国市场一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运营,但新加坡却是一个人力成本极高的城市。

  其实共享单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还是如何迎合当地的法律法规,例如在美国一些地方骑车人必须佩戴头盔等护具,且自行车需配备有照明灯等。ofo在新加坡市场的率先退场则给想在海外市场跃跃欲试的中国共享单车玩家敲响了一记警钟:海外也一样不欢迎没有创新的简单复制。出海之前,还是要先把内功练好。在中国,ofo或许还可以利用资本驱动模式,在没有技术的前提下低成本快速扩张,获得市场数量暂时的领先。但这种模式生硬的复到海外,很有可能会被当地用户、政府所排斥。入乡就要随俗,这是国际化的“密钥”。